诈骗罪案发前该如何认定?
我有个生意上的伙伴,之前和我有资金往来。最近我有点怀疑他可能在和我合作过程中存在诈骗行为,但目前还没有正式有人去报案。我想知道在这种还没案发的阶段,从法律角度该怎么认定他是不是实施了诈骗呢?
展开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这里的“非法占有为目的”,通俗来讲,就是行为人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好好归还财物,而是想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口袋。“虚构事实”就是编造不存在的事情来骗对方,“隐瞒真相”则是把真实情况藏起来不让对方知道。 在案发前认定是否构成诈骗罪,要从多个方面来判断。首先是看行为人的行为表现。如果他编造了根本不存在的项目来吸引你投资,或者故意夸大项目的收益,这就可能属于虚构事实。比如他说有一个稳赚不赔的生意,回报率能达到50%,但实际上这个生意根本没他说的那么好,甚至可能是子虚乌有,这就很可疑。再比如,他隐瞒自己已经负债累累、根本没有能力履行合同的真相,和你签订合同骗取钱财,这就是隐瞒真相。 其次要看行为人的经济状况和还款能力。如果他本身已经没有什么资产,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却大量向你借钱,而且借了钱之后也没有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反而拿去挥霍或者赌博,那他就很可能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了诈骗罪。虽然这是对诈骗罪定罪量刑的规定,但也为我们在案发前判断是否可能构成诈骗罪提供了方向。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在判断是否构成诈骗罪时,数额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不过,即使数额没有达到标准,但如果行为人的行为符合诈骗罪的其他构成要件,也可能会被认定为诈骗的违法行为。 总的来说,在案发前认定诈骗罪是一个综合判断的过程,要结合行为人的行为表现、经济状况、资金用途等多方面因素,对照法律规定来进行分析。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