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肇事逃逸致人轻伤?


要判定肇事逃逸致人轻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明确肇事逃逸的行为特征。肇事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出于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而逃跑的行为。比如,驾驶员在碰撞到行人致其轻伤后,为了避免承担责任,不停车处理事故,而是直接驾车逃离现场,这就是典型的肇事逃逸行为。 其次,判断是否存在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故意。如果行为人在事故发生后,虽然离开了现场,但并不是为了逃避法律责任,比如是因为突发紧急情况需要去寻求帮助,并且在事后及时返回现场或者向公安机关报案,那么一般不认定为肇事逃逸。例如,驾驶员在碰撞行人后,因伤者伤势较重,自己又缺乏急救知识,为了尽快送伤者去医院而离开现场,并且在第一时间拨打了报警电话,这种情况通常不被认定为肇事逃逸。 再次,关于肇事逃逸致人轻伤的法律责任。一般而言,肇事逃逸致人轻伤并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而轻伤尚未达到交通肇事罪的入罪标准。 不过,虽然不构成犯罪,但逃逸者仍需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从行政责任来看,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还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同时对其机动车驾驶证扣12分。从民事赔偿责任方面来说,逃逸者需要根据事故责任的划分,对伤者的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等实际损失进行赔偿。若由于逃逸者的逃逸行为导致事故责任无法得到明确认定,那么警方将有权判定逃逸方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 最后,在实际判定中,交警部门会通过调查事故现场、调取监控录像、询问证人等方式来收集证据,以确定是否构成肇事逃逸。如果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存在肇事逃逸的行为,那么就会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