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医院医疗事故?


判定医院医疗事故,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量。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医疗事故的定义。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从主体方面来看,必须是合法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合法的医疗机构是经过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有相应的执业许可证;医务人员则是具备相应资质,经过注册登记可以从事医疗活动的人员。例如,医生要有医师执业证书,护士要有护士执业证书等。这是《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执业医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所明确规定的。 行为的违法性也是重要判定因素。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必须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比如,在手术操作中要严格按照手术流程进行,用药要符合药品使用规范等。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定,就可能构成医疗事故的前提条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这些规定。 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是关键要素。这里的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医务人员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患者损害,但因为疏忽而没有预见;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医务人员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不良后果,但轻信能够避免。并且这种过失行为与患者的人身损害之间要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患者的损害是由于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直接导致的。例如,医生错误用药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这种错误用药的行为和患者的不良反应之间就存在因果关系。《侵权责任法》(现《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对医疗损害责任有相关规定,明确了因过失造成患者损害的责任承担。 判定医疗事故还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一般可以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鉴定时,专家组会根据相关材料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最终得出是否属于医疗事故以及事故等级等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