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诈骗案会怎么判?


个人诈骗案的判决主要依据诈骗的金额和犯罪情节等因素。下面为你详细介绍。 首先,要明确诈骗罪的定义。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这里所说的“非法占有为目的”,就是说犯罪人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骗来的钱物还给人家;“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简单来讲,就是通过说谎或者故意不告诉对方真实情况来骗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对诈骗罪的量刑做了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根据相关司法解释,一般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认定为“数额较大”。也就是说,如果个人诈骗金额在这个范围内,就可能面临这样的刑罚。比如,某人通过编造虚假项目骗了别人五千元,就可能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这个幅度内量刑,同时可能还会被要求交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认定为“数额巨大”。要是诈骗金额达到这个程度,判刑就会更重一些。比如诈骗金额为五万元,可能就会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个区间量刑,并且要交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五十万元以上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例如,诈骗金额达到六十万元,那很可能会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同时会有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的处罚。 除了诈骗金额,犯罪情节也会影响判决。比如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的;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的;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这些情况即使诈骗金额未达到相应标准,但具有这些严重情节,也会在量刑时从重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