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权益如何保障?


社区养老权益保障涉及多个方面,下面为您详细讲解。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相关法律概念。所谓社区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它是一种结合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优势的养老模式。 在我国,多部法律都为社区养老权益提供了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基本法律。该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国家保障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益,老年人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有享受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的权利,有参与社会发展和共享发展成果的权利。禁止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老年人。这从总体上为老年人包括社区养老老人的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具体到社区养老服务方面,该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老年人口比例及分布情况,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及所需物资。这保障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为老年人享受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了基础。 第四十四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养老机构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养老机构综合监管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养老机构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其他有关部门依照职责分工对养老机构实施监督。这意味着政府部门有责任对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进行监管,以保障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如果老年人在社区养老过程中权益受到侵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七十三条,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代理人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有关部门接到老年人及其代理人的申诉、控告和检举后,应当依法及时处理,不得推诿、拖延。这为老年人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途径。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区养老权益。例如,在服务合同方面,如果老年人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签订了服务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就受到民法典合同编的约束。如果服务机构未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服务,老年人可以依据合同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总之,社区养老权益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法律和政府部门的职责。老年人及其家属要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应不断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