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合同怎么签才有法律效力?


要使合作合同具有法律效力,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合同的主体要合格。合同主体就是签订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他们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比如,未成年人可能就没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签订的合同可能就会存在效力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就要求签订合同的双方要能够理解合同的内容和后果,并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其次,合同的内容要合法。合同内容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公序良俗就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像一些赌博、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相关的合同肯定是无效的。例如《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再者,合同的签订要体现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也就是说,双方是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签订合同的,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如果一方是在受到威胁或者被欺骗的情况下签订的合同,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一百五十条规定,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另外,合同的形式也很重要。一般来说,合作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但是为了避免日后产生纠纷时难以举证,建议采用书面形式。《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 最后,合同的条款要明确、具体。合同中应该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作的方式、期限、利润分配、违约责任等重要内容作出清晰的约定。这样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双方就可以按照合同的约定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