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合同要具备哪些关键要点才具有法律效力?


要使合作合同具有法律效力,需要满足以下关键要点: **一、当事人具有相应的订立合同的能力** 合同是涉及当事人权利义务设定、变更和终止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其切身利益。所以当事人必须能够清楚认识和辨认自己的行为,并能判断行为的法律后果。例如,自然人要达到一定的年龄且精神状态正常,法人或其他组织要在其经营范围和权限内订立合同。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行为人需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事法律行为才有效。 **二、意思表示真实** 意思表示真实是合同生效的重要构成要件。这意味着表意人的表示行为要真实反映其内心的想法。合同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产物,如果存在欺诈、胁迫、重大误解等导致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情况,合同的效力可能会受到影响。例如,一方通过欺骗手段让另一方签订的合作合同,若另一方发现后可主张合同无效或撤销。 **三、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合法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属性。合同只有符合法律规定,才能受到法律保护并产生当事人期望的法律效果。同时,合同内容也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比如,合作合同不能涉及违法犯罪活动,也不能损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四、形式合法** 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但如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也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例如,一些重大的合作项目,法律可能要求必须签订书面合同。不过,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但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而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也成立。 如果合作合同存在无效的情形,比如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等,那么该合同无效。无效合同的处理方式主要有返还财产、折价补偿、赔偿损失等。如果是当事人恶意串通导致合同无效,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