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肇事者信息的情况下,要怎么起诉呢?


在不知道肇事者信息的情况下起诉,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首先,要尽力收集证据和线索。例如,事故现场的照片、视频,能清晰展示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等情况;寻找现场的目击证人,记录他们所看到的与肇事者相关的信息,比如肇事者的外貌特征、衣着打扮、车辆信息(如果是交通事故)等。这些证据和线索有助于后续查找肇事者的身份。 其次,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有专业的调查手段和资源,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肇事者。比如查看事故现场附近的监控录像,从中寻找肇事者的踪迹;利用技术手段,如车辆识别系统等追踪相关信息。如果是交通肇事案件,交警部门会进行责任认定,出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这对后续的起诉非常重要。 再次,尝试通过其他途径获取肇事者信息。比如,如果事故发生在小区、商场等有管理机构的场所,可以向管理方寻求帮助,查看他们保存的相关记录,如出入登记记录、监控录像等。也可以委托律师进行调查,律师可以凭借相关证件和手续,到一些机构查询可能与肇事者身份有关的信息。部分法院在必要时,也会指派书记员统一到公安机关查询相关信息。 最后,在确定起诉时,要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起诉状应当写明原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方式等)、诉讼请求(要求肇事者承担的赔偿责任,如医疗费、误工费、财产损失等具体金额)以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详细描述事故发生的经过、造成的损害后果等)。同时,要向法院提交收集到的相关证据材料,如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病历和诊断证明,医疗机构出具的误工时间证明、工作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等。法院在受理审查后,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一般会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能立案的,会说明理由,需要补充资料的,会通知当事人补充。 法律依据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