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未成年人是否在造黄谣?


要判断未成年人是否在造黄谣,关键看其是否参与了捏造以及扩散有关淫秽、色情方面的虚假信息。 简单来说,如果未成年人编造一些涉及色情的虚假内容,并且还通过各种途径,比如网络社交平台、学校内部传播等,将这些虚假信息扩散出去,给他人带来负面影响,或者损害了别人的名誉,那就很可能构成造黄谣行为。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虽然未成年人在处罚上有特殊规定,但如果达到一定年龄和情节,也需承担相应责任。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特定严重罪行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特定严重罪行,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若未成年人造黄谣情节较轻,可能会依据此规定处理,但通常会给予从轻处理。 总之,判断未成年人造黄谣要综合考虑其行为是否符合上述特征,同时在处理时会结合其年龄、动机、危害后果等多方面因素。 相关概念: 刑事责任年龄:指法律规定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不同年龄段对犯罪承担的责任不同,这是基于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和控制能力的差异。 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从轻处罚是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减轻处罚是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是法律针对特定人群,如未成年人犯罪时给予的从宽处理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