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在交通事故处理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明确这一概念对于判定事故责任和法律后果具有重要意义。简单来说,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 从法律层面来看,《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对“交通肇事逃逸”作出了明确的定义,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这一定义强调了逃逸行为的主观目的是逃避法律责任,以及具体的表现形式包括驾驶车辆逃离和遗弃车辆后潜逃藏匿。 要准确理解交通肇事逃逸行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主观方面,逃逸者必须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也就是说,行为人在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的情况下,为了不承担事故责任、逃避赔偿义务或者刑事处罚等而选择逃离现场。如果当事人并不知晓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或者有合理理由离开现场且无逃避法律责任的故意,则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例如,有些轻微碰撞可能在当时并没有被察觉,当事人继续正常行驶离开,这种情况就不应认定为逃逸。 客观方面,表现为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这里的“逃离”不仅仅是指驾车驶离,还包括弃车步行离开等情形。只要是在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没有依法停留并履行相应的义务,如停车查看、报警、救助伤者等,而是擅自离开现场,就可能被认定为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会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在民事赔偿方面,逃逸者往往会被认定为承担全部责任。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在刑事处罚上,如果交通肇事逃逸构成犯罪,处罚会更为严厉。《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回到你的情况,开车发生小刮擦后直接开走,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需要看你当时是否明知发生了事故。如果你确实是因为疏忽没有意识到刮擦的发生,那可能不构成逃逸;但如果当时你已经知道发生了刮擦,只是因为心慌而离开现场,那么这种行为很可能会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建议你主动向交警部门说明情况,配合调查,以确定最终的责任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