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和父母的继承比例是怎样的?


在我国,继承分为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方式。下面为你分别介绍子女和父母在不同继承方式下的继承比例。 首先是法定继承。法定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的处理立有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在法定继承中,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也就是说,如果被继承人去世后,他的配偶、子女、父母都健在,那么这些第一顺序继承人原则上按照人数平均分配遗产。例如,被继承人去世后,有配偶、两个子女和父母,一共五人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那么每人继承遗产的五分之一。但是,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条规定,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其次是遗嘱继承。遗嘱继承是指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而承受其遗产的继承方式。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自然人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也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个人。如果被继承人立有合法有效的遗嘱,那么就按照遗嘱的内容来分配遗产,此时子女和父母的继承比例就按照遗嘱的规定来确定,可能与法定继承的比例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