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事实借钱是否算诈骗?
我朋友跟我借钱,说家里人生病急需钱,结果我把钱借给他后发现他是骗我的,钱也没用到他家人看病上。我想知道他这种虚构事实跟我借钱的行为算诈骗吗?
张凯执业律师
已帮助 867 人解决法律问题
要判断虚构事实借钱是否算诈骗,需要先理解诈骗的概念。简单来说,诈骗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欺骗的方法,骗取他人数额较大的财物。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中对诈骗罪有明确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判断虚构事实借钱是否构成诈骗,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如果借款人虚构事实借钱,并且根本就没打算还钱,比如拿到钱后就消失不见,或者将钱用于挥霍、赌博等,这种情况下就很可能构成诈骗。例如张三虚构自己投资项目的事实,向李四借了一大笔钱,实际上张三并没有所谓的投资项目,拿到钱后就去国外旅游、购买奢侈品,这就体现出张三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极有可能构成诈骗。
然而,如果借款人虽然虚构了事实借钱,但有还款的意愿和实际行动,只是因为客观原因暂时无法还款,那就不构成诈骗。比如王五虚构自己要进货的事实跟赵六借钱,原本是打算进完货卖掉后还钱,但由于市场行情突变,货物滞销,导致暂时还不上钱,王五仍在积极想办法还款,这种情况就不能认定为王五构成诈骗。
此外,关 于“数额较大”的标准,根据相关司法解释,一般是指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不过具体数额标准,各地区会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所以,虚构事实借钱不一定就构成诈骗,要结合具体情况,看行为人是否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以及是否达到相应的数额标准等因素来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