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微事故双方离开现场后再报警是否可行?
我之前遇到个轻微事故,当时双方都有事就直接离开了现场。后面想想,还是得有个处理结果,就想报警解决。但不知道这种双方都离开现场后再报警的情况行不行,会不会有啥问题,想了解下相关法律规定。
展开


在轻微事故中,双方离开现场后再报警是可行的,但这种情况可能会面临一些复杂的处理流程和潜在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轻微事故”的概念。轻微事故通常指的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的交通事故。比如车辆之间的轻微刮蹭,车身仅有一些小的划痕或者凹陷等情况。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十九条规定,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财产损失事故,当事人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采取现场拍照或者标划事故车辆现场位置等方式固定证据后,立即撤离现场,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再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也就是说,在轻微事故中,当事人是可以先撤离现场再协商赔偿的。 然而,如果双方离开现场后再报警,交警部门在处理时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因为现场已经破坏,交警难以直观地判断事故发生时的具体情况,比如车辆的行驶方向、碰撞位置、双方是否存在交通违法行为等。在这种情况下,交警可能会要求当事人提供现场照片、视频或者证人证言等证据,以便进行事故责任的认定。 同时,如果一方当事人离开现场后否认事故的发生,或者双方对事故的经过和责任认定存在较大争议,那么处理起来可能会更加复杂。在某些情况下,交警可能会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和调查结果,综合判断事故责任;但如果证据不足,可能无法准确认定事故责任,这就可能会给双方的赔偿问题带来一定的困扰。 所以,虽然轻微事故双方离开现场后再报警是被允许的,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建议在事故发生后,尽量按照规定先固定证据,再撤离现场进行协商。如果协商不成,应及时报警并等待交警到达现场处理。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