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借款利息进行口头约定,是否具备法律效力呢?

最近涉及到一些借款相关的事儿,在借款的时候只是口头约定了利息,没有形成书面协议。现在就很疑惑这种口头约定在法律上到底认不认,会不会在后续出现纠纷的时候得不到法律的支持,想清楚了解下这方面的具体规定。
展开 view-more
  • #借款利息
  • #口头约定
  • #法律效力
  • #民间借贷
  • #利率规定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借款利息口头约定在一定条件下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以下为您详细分析: 首先,从一般原则来看,如果借贷双方对于口头约定的利息均予以认可,并且对于口头约定的利率没有争议,这种情况下是有效的,可以适用司法解释规定的关于利息、利率的一般原则处理。例如,双方都明确承认当时口头约定了年利率为10%,且都对此无异议,那么这个口头约定在法律上是有效的。 然而,当双方对是否有利息约定或者利率的具体内容存在争议时,情况就会变得复杂。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也就是说,如果一方主张有利息约定,而另一方否认,且主张有利息约定的一方无法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口头约定的存在及具体内容,那么法律会倾向于认定为没有利息约定。 另外,即使口头约定的利息是有效的,当事人约定的借款利率也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范围,否则超过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借款人可以不予支付。例如,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 总之,借款利息口头约定是否有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关键在于双方的认可程度以及是否能提供相应证据,同时还需遵守法律对利率的相关规定。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