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工资自收自支是否合法?


绩效工资自收自支是否合法,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来判断。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绩效工资的概念。绩效工资是以对员工绩效的有效考核为基础,实现将工资与考核结果相挂钩的工资制度。它的目的在于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从本质上来说,绩效工资是工资的一部分,属于劳动报酬的范畴。 在我国,关于工资支付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这里的工资,自然也包括绩效工资。也就是说,企业有义务按照约定的方式和时间向劳动者支付绩效工资。 对于绩效工资自收自支这种模式,如果企业在劳动合同中有明确约定,并且这种约定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合法性的。例如,企业与员工在合同中明确说明,绩效工资需要员工通过完成一定的业务指标、实现创收等方式来获取,员工也签字认可了,这可以看作是双方达成的一种合意。 然而,如果企业以自收自支为由,变相克扣员工的绩效工资,或者在没有合理依据的情况下随意调整绩效工资的发放标准,那就可能违反了法律规定。比如,企业单方面提高业务指标,导致员工无法完成,从而不发放绩效工资;或者在员工已经完成了约定的创收任务后,企业却以各种理由拒绝支付绩效工资,这些行为都侵犯了员工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此外,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综上所述,绩效工资自收自支本身不一定违法,但企业必须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操作,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如果员工遇到企业不合理的绩效工资支付问题,可以通过与企业协商、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者申请劳动仲裁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