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诱导消费是否属于诈骗?
我在消费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烦心事。商家采用了一些手段诱导我消费,我感觉自己被欺骗了,但不太确定这算不算诈骗。我想了解一下,欺诈诱导消费在什么情况下会被认定为诈骗,具体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展开


欺诈诱导消费并不一定属于诈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二者存在明显区别,以下为你详细解释: 首先,从行为性质来看,在民事关系中,大部分诱导消费的行为属于民事合同上的欺诈。比如商家在售卖商品时,夸大商品功效,消费者购买后发现实际效果与宣传不符,这种情况一般属于民事欺诈。商家通过这种手段诱导消费者签订购买合同,消费者可以依据相关民事法律规定,要求商家承担违约责任,如退换货、赔偿损失等。 其次,从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来看,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这意味着,只有当欺诈诱导消费的行为满足诈骗罪的严格构成要件时,才构成诈骗罪。例如,商家虚构商品的生产厂家、成分等关键信息,让消费者产生错误认识并购买商品,且骗取的金额达到了法律规定的“数额较大”标准(根据相关司法解释,一般为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才可能构成诈骗罪。 最后,从法律依据来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所以,判断欺诈诱导消费是否构成诈骗,关键要看是否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以及骗取财物的数额是否达到法律规定的标准。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