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主体及认定的三大标准是什么?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而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法律关系。下面来详细说说劳动关系主体及认定的三大标准。 首先,劳动关系主体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而用人单位则是指具有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运用劳动力组织生产劳动,且向劳动者支付工资等劳动报酬的单位。在我国,用人单位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也可以成为用人单位。 其次,认定劳动关系通常有以下三大标准。第一个标准是主体适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是符合法律规定的组织,劳动者必须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例如,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除了法律特殊规定的情况外,不能成为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 第二个标准是从属性。从属性包括人格从属性和经济从属性。人格从属性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挥和管理,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比如员工要按照公司规定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和工作方式进行工作。经济从属性是指劳动者依赖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条件进行劳动,并从用人单位处获得劳动报酬来维持生活。劳动者一般不承担经营风险,其劳动报酬相对稳定。 第三个标准是劳动的有偿性。用人单位要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这是劳动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劳动报酬的形式可以是工资、奖金、津贴等。如果一方提供了劳动,但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一般很难认定为劳动关系。例如,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提供劳动,就不属于劳动关系,因为他们没有获得劳动报酬。 总之,判断劳动关系需要综合考虑以上主体及认定标准,以准确确定双方之间的法律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