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财产协议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婚前财产协议,简单来说,就是男女双方在结婚前,对各自的婚前财产以及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等事项所达成的一种书面约定。这种协议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常见,它可以有效地避免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或离婚时,因财产问题产生纠纷。 从法律层面来看,婚前财产协议是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规定,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夫或者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相对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者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清偿。 这一条文明确赋予了夫妻双方对财产进行约定的权利。也就是说,婚前财产协议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只要协议的内容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那么该协议就具有法律效力。 举个例子,如果夫妻双方在婚前财产协议中约定,婚后各自的工资收入归各自所有,那么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的工资收入就按照协议的约定,分别属于各自的个人财产。如果一方想要使用对方的工资收入,就需要经过对方的同意。 不过,在签订婚前财产协议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协议的内容必须是双方自愿达成的,不能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其次,协议的内容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比如不能约定逃避债务等。最后,协议最好采用书面形式,并由双方签字确认,这样可以避免日后产生纠纷时难以举证。 婚前财产协议是一种合法有效的财产约定方式,它为夫妻双方在财产方面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和保障。但在签订协议时,一定要谨慎对待,确保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