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法律制度中引入刑法正当防卫理论的法理依据是什么?


在探讨我国环境法律制度中引入刑法正当防卫理论的法理依据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刑法正当防卫理论。刑法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当这种行为给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时,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赋予公民在面对不法侵害时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合法权益的权利。 那么,将这一理论引入环境法律制度有什么法理依据呢?首先,从法的价值层面来看,环境法和刑法都追求公平、正义、秩序等基本价值。环境法律制度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当环境受到不法侵害时,如非法砍伐森林、污染水源等行为,就如同公民的人身、财产受到侵害一样,需要一种合理的机制来制止这种侵害行为。引入刑法正当防卫理论,可以让相关主体在面对环境不法侵害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这与环境法追求的公平、正义价值相契合。 从法律的功能角度分析,刑法具有预防和惩罚犯罪的功能,环境法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在环境法律制度中引入刑法正当防卫理论,可以增强环境法的威慑力,预防环境犯罪行为的发生。当潜在的环境违法者知道他们的不法行为可能会遭到正当的反击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对于正在发生的环境不法侵害,允许采取正当防卫措施,可以及时制止侵害行为,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从法律的逻辑体系方面考虑,法律体系应该是协调统一的。刑法正当防卫理论在刑法体系中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规定和实践。将其引入环境法律制度,可以使环境法与刑法在逻辑上更加连贯。例如,在一些情况下,环境不法侵害可能会同时涉及到刑事犯罪和环境侵权。引入正当防卫理论,可以使在处理这些案件时,法律适用更加统一和协调。 我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环境正当防卫制度,但从法律的精神和目的来看,是支持这种合理的制度创新的。例如,《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同时也赋予了他们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的权利。引入刑法正当防卫理论,可以进一步丰富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保护环境的手段和途径。 综上所述,我国环境法律制度中引入刑法正当防卫理论具有多方面的法理依据。这不仅符合法的价值追求,有助于实现法律的功能,还能使法律体系更加协调统一。当然,在具体引入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制度设计,以确保该理论在环境法律制度中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