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靠经营中存在哪些法律问题?


在探讨挂靠经营中的法律问题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挂靠经营的概念。挂靠经营,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不具备某种经营资格或条件的主体,为了能够开展相关经营活动,借助另一个具备相应资格或条件的主体的名义进行经营。通常,被挂靠方会向挂靠方收取一定的费用。 从合同方面来看,挂靠经营涉及的法律问题不少。挂靠方与被挂靠方一般会签订挂靠合同。然而,这种合同的效力在法律上存在很大争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在很多情况下,挂靠经营是违反相关行业管理规定的,所以这类挂靠合同很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合同。一旦合同被认定无效,合同中约定的权利义务就无法按照原约定履行。例如,挂靠方支付给被挂靠方的费用,可能会因为合同无效而产生返还等问题。 在责任承担方面,挂靠经营也存在诸多法律风险。如果挂靠方在经营过程中产生了债务纠纷,债权人既可以要求挂靠方承担责任,也可以要求被挂靠方承担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一条规定,以挂靠形式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挂靠人和被挂靠人承担连带责任。这一规定虽然是针对道路运输行业,但在其他行业也有类似的法律原理适用。也就是说,被挂靠方可能要为挂靠方的经营行为“买单”,即便被挂靠方与挂靠方在合同中约定了责任承担方式,这种约定也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 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挂靠经营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不同行业都有各自的监管规定,挂靠经营往往违反了这些规定。比如建筑行业,《建筑法》明确禁止建筑施工企业以任何形式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使用本企业的资质证书、营业执照,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如果被发现存在挂靠经营行为,相关部门会对被挂靠方和挂靠方进行行政处罚,包括罚款、吊销资质证书等。 另外,挂靠经营还可能引发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如果挂靠方在经营过程中使用了被挂靠方的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一旦出现纠纷,处理起来也比较复杂。如果挂靠方超出授权范围使用知识产权,可能会构成侵权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总之,挂靠经营中涉及合同效力、责任承担、行政处罚以及知识产权等多方面的法律问题。无论是挂靠方还是被挂靠方,在进行挂靠经营之前,都应该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谨慎做出决策,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