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代理人有哪些法律规定?
在法律领域,代理人是指在代理关系中,接受被代理人委托或依照法律规定,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人。代理制度在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十分常见,比如在买卖、租赁、诉讼等各种事务里,我们都可能会用到代理人。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代理作出了详细规定。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六十二条,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这意味着,只要代理人是在被赋予的权限范围内做事,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就由被代理人来承担。举个例子,如果A委托B帮自己卖房子,B在A规定的价格范围内和C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那么这个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就都归A。
同时,代理人也有一些必须遵守的义务。民法典第一百六十四条规定,代理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职责,造成被代理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和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合法权益的,代理人和相对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也就是说,如果代理人不好好履行职责,给被代理人带来了损失,那代理人就要负责赔偿。要是代理人和对方一起使坏,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那他们两个都要承担责任。
代理分为委托代理和法定代理。委托代理是基于被代理人的委托授权而产生的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采用口头形式,但法律规定用书面形式的,应当用书面形式。书面委托代理的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代理事项 、权限和期间,并由被代理人签名或者盖章。法定代理是指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代理关系,比如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法定代理人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代理权。
此外,在一些情况下,代理关系会终止。比如委托代理中,代理期限届满或者代理事务完成、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者代理人辞去委托、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死亡、作为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的法人、非法人组织终止等情况,都会导致委托代理终止。法定代理中,被代理人取得或者恢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死亡、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会导致法定代理终止。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20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