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终止的法定情形都有哪些?


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劳动合同所确立的劳动关系由于一定法律事实的出现而终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原有的权利和义务不复存在。了解劳动合同终止的法定情形,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相关的法定情形,并引用相应的法律条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 第一种情形是劳动合同期满。这是劳动合同终止的常见情形之一。当劳动合同中约定的期限届满时,如果双方没有续签合同的意愿或者没有达成续签协议,劳动合同就自然终止。例如,小张与一家公司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三年期满后,若双方都没有提出续签,那么这份劳动合同就终止了。 第二种情形是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当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且符合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条件时,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合同终止。因为此时劳动者已经进入了养老阶段,其生活保障主要由养老保险来提供。比如,李师傅到了退休年龄,开始按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他与原单位的劳动合同也就随之终止。 第三种情形是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作为劳动合同的一方主体已经不存在,劳动合同自然无法继续履行,因此劳动合同终止。例如,某员工在工作期间不幸遭遇意外去世,其与公司的劳动合同也就自动终止。 第四种情形是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当用人单位被法院宣告破产时,意味着其已经无法继续经营,丧失了履行劳动合同的能力,所以劳动合同终止。比如,一家企业因经营不善,被法院宣告破产,该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也会终止。 第五种情形是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这些情况都表明用人单位的经营资格或者经营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无法再继续履行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因此劳动合同终止。例如,某公司因为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被吊销营业执照,那么该公司与员工的劳动合同就会终止。 此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也可能导致劳动合同终止。这是一个兜底条款,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留了法律空间。 总之,了解劳动合同终止的法定情形,有助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同时,在遇到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况时,双方都应该按照法律规定妥善处理相关事宜,保障自己和对方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