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级残疾人的低保政策是怎样的?


在我国,一二级残疾人的低保政策是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的重要举措。下面来详细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低保的概念。低保就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为了帮助那些家庭收入低于当地规定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群,为他们提供一定的资金援助,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对于一二级残疾人而言,如果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符合当地低保标准,就可以申请低保。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第九条规定,国家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这里的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就包括残疾人和其一起生活的家人。 要申请低保,一二级残疾人家庭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方面,家庭人均收入要低于当地低保标准。这个标准在不同地区是不一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可能会高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可能会低一些。比如,有些城市的低保标准是每人每月800元,如果一个家庭人均收入低于这个数,就可能满足这一条件。另一方面,家庭财产状况要符合规定。家庭财产包括存款、车辆、房产等。一般来说,如果家庭拥有豪华车辆、多处房产等较大价值的财产,可能就不符合低保申请条件。 申请流程通常是这样的。首先,由户主或者残疾人本人以家庭为单位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如果本人申请有困难,也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之后,相关部门会对申请家庭的收入状况、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核实,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方式,了解真实情况。调查核实后,会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如果公示无异议,就会审批通过,给予低保待遇。 一旦获得低保资格,一二级残疾人家庭就可以按月领取低保金。低保金的数额根据当地的低保标准和家庭人均收入的差额来确定。除了低保金,有些地区还会为一二级残疾人提供其他的救助和优惠政策,比如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等。医疗救助可以帮助他们减轻看病就医的费用负担,住房救助可能包括提供廉租房或者给予住房补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