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的非难是什么意思?
我在学习刑法的时候看到了‘非难’这个词,不太理解它的含义。我想知道在刑法里,非难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在实际的法律场景中有什么作用和体现呢?
展开


在刑法领域,‘非难’是一个专业术语,简单来说,非难就是对犯罪行为进行谴责和否定性的评价。它是一种法律层面对于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一种态度和判断。 从理论角度理解,非难的基础在于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以及主观上的故意或者过失。刑事责任能力意味着行为人能够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在精神正常、达到一定年龄等条件下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就具备了被非难的前提。而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则表明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持有一种心理态度。比如故意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过失犯罪则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在法律依据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这里的刑事责任就包含了非难的内容。当司法机关判定一个人构成犯罪时,会根据其犯罪行为、主观状态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来确定对其进行何种程度的非难,也就是给予何种刑罚。例如,一个人故意杀人,其主观恶性较大,会受到较重的非难和刑罚;而如果是过失致人死亡,虽然同样造成了他人死亡的后果,但由于主观上是过失,非难程度相对较轻,刑罚也会轻一些。 在实际的法律场景中,非难贯穿于整个刑事司法过程。从侦查机关对案件的调查,确定行为人是否具有犯罪的故意或过失,到检察机关的审查起诉,判断是否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再到法院的审判,根据犯罪事实和情节量刑,都涉及到对行为人的非难。通过这种非难机制,刑法得以发挥其惩罚犯罪、保护社会的功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正常秩序。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