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原则是什么?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指的是由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其管理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强调了将资产的管理和单位的预算编制、执行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在预算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单位已有的资产状况,避免重复购置资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某事业单位在申请购置新设备时,需要结合现有设备的数量、使用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估。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应当符合规定的配置标准;没有规定配置标准的,应当从严控制,合理配置。这就从法律层面保障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原则的实施。 其次是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原则。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是相辅相成的,资产的增减变动会直接影响财务状况,而财务管理又能为资产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比如,在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等环节,都需要进行准确的财务核算和记录。通过财务报表可以清晰地反映资产的数量、价值等情况。该《办法》也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及时将资产变动信息录入管理信息系统,对本单位资产实行动态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国有资产统计和信息报告工作。 再者是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原则。实物管理侧重于资产的实物形态,包括资产的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维修等环节;而价值管理则关注资产的价值计量、核算、评估等方面。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资产的实际情况。例如,对于固定资产,不仅要对其进行实物盘点,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还要按照规定进行折旧核算,反映其价值的变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产权登记、产权界定、产权纠纷调处、资产清查、资产统计报告等方面都做出了规定,体现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要求。 最后是安全完整与注重绩效原则。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基本要求,防止资产的流失和损坏。同时,要注重资产的使用绩效,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例如,通过建立科学的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对资产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对使用效率低下的资产进行调整或处置。《办法》也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和规范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原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共同保障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有效使用和安全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