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然侮辱他人时言辞暴力的界线是怎样的?
公然侮辱他人时,言辞暴力的界线是有明确法律规定和判定标准的。
首先,从法律概念来说,公然侮辱他人如果构成侮辱罪,有几个构成要件。主体为一般主体,就是说任何人都可能成为这个行为的实施者。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简单讲就是故意要去做这件事,而且目的是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比如张三明明知道自己说的话会严重伤害李四的名誉,还故意那么说。
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人格尊严就是每个人作为人应该被尊重的权利,名誉权就是社会对这个人的评价。比如通过言辞让别人在大家眼中的形象变差了,就可能侵犯了这两个权利。
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并且情节严重的行为。这里的“公然”很关键,是指采用不特定或者多数人可能知悉的方式对他人进行侮辱,不一定非要当着很多人的面,比如在网络上发布侮辱性言论,很多人能看到,也属于公然。侮辱行为必须针对特定的人,这个人是具体可确认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 安机关提供协助。
在《治安管理处罚法》层面,如果公然侮辱他人,尚未达到犯罪程度,依据该法第四十二条,公然侮辱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判断言辞暴力是否达到公然侮辱的界线,还要注意和正当言论区分。像正当的舆论监督、通过合法渠道反映问题、善意的批评等,都不属于侮辱行为。比如记者正常报道某个不良现象涉及到对相关人评价,就不算侮辱;但如果是恶意编造负面内容去诋毁他人,就可能构成侮辱。
相关概念:
- 一般主体:指只要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犯罪,不像一些犯罪对主体有特殊要求,比如职务犯罪要求主体是有特定职务的人。
- 直接故意:就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 告诉才处理:就是只有被害人向法院起诉了,法院才会处理这个案件,除非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 。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20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