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古代未成年犯罪是怎么判刑的?

我对古代法律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判刑情况很好奇。想知道在古代,对于那些还没成年就犯了罪的人,法律是怎么去处置他们的,和现在的法律规定会有很大差别吗?具体的判刑标准是怎样的呢?
展开 view-more
  • #古代刑法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在古代,不同朝代对于未成年犯罪的判刑有着不同的规定和特点。 西周时期就有“三赦之法”,其中就涉及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宽宥。“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旄,三赦曰蠢愚”,这里的“幼弱”指的就是未成年人。也就是说,对于年幼弱小的未成年人犯罪,会给予赦免。这体现了早期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理的理念。 唐朝是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鼎盛时期,《唐律疏议》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有详细规定。对于七岁以下的儿童,即使犯了死罪也不处刑;对于七岁以上、十岁以下的儿童,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皇帝裁决;盗及伤人者,收赎;其余犯罪不予处罚。而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流罪以下,收赎。“收赎”就是允许用财物来抵罪。这种规定既考虑了未成年人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又体现了法律的人道主义精神。 宋朝基本沿用唐律,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也参照唐律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调整。例如,对于一些危害社会秩序较为严重的犯罪,可能会适当加重处罚,但总体上还是遵循对未成年人从宽处理的原则。 明朝的法律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大明律》规定,十五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除了犯有严重罪行如谋反、大逆等,一般可以从轻处罚。对于一些轻微犯罪,可能会采取训诫、责令家长管教等方式处理。 清朝的法律在未成年人犯罪判刑方面与明朝类似。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治安形势的变化,对于一些涉及盗窃、斗殴等犯罪的未成年人,处罚可能会相对严格一些,但仍然会考虑到其未成年的因素。 总的来说,古代对于未成年犯罪的判刑,基本遵循从宽处理的原则,会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犯罪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综合判断。这与现代法律中对未成年人犯罪从轻、减轻处罚的理念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具体的规定和执行上存在较大差异。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