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中作伪证会如何处罚?
我一个朋友卷入了一起刑事案件,在调查过程中,有人为了私利作伪证。我很担心这种情况会带来什么后果,想了解下在刑事案件里作伪证会受到怎样的处罚,依据的法律条文有哪些呢?
展开


在刑事案件中,作伪证是一种严重干扰司法公正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作伪证的处罚情况。 首先,需要明确伪证的定义。伪证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这里强调了几个关键要素,一是在刑事诉讼这个特定环境中,二是这些特定身份的人,三是故意作虚假表述,并且有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意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规定:“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对于“情节严重”,虽然法律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但在司法实践中,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形。比如作伪证导致无辜的人被错误定罪或者判刑,使真正的罪犯逃脱了法律的制裁,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或者作伪证的行为严重干扰了司法机关的正常办案程序,导致案件的侦查、审判工作长时间无法正常进行,浪费了大量的司法资源等。 作伪证不仅会让违法者自身面临刑事处罚,更重要的是它破坏了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司法公正依赖于准确的证据和真实的陈述,作伪证使得证据失去了真实性,可能导致错误的判决,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所以,在刑事案件中,大家都应该如实提供证据和陈述事实,维护司法的公正和权威。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