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取保候审制度缺陷的原因是什么?

我想了解取保候审制度。我有个亲戚被采取了取保候审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好像存在一些问题。我想知道这个制度存在缺陷是为啥,是法律规定本身有漏洞,还是执行过程出了问题,想弄明白背后的原因。
展开 view-more
  • #取保候审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取保候审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然而,取保候审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缺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立法层面来看,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对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程序等作了规定,但部分条款不够细致明确。例如,对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以及“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这些适用条件,“社会危险性”的判断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和可操作性规范,导致在实践中不同司法人员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判断,使得取保候审的适用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普遍存在“重羁押、轻取保”的观念。一些司法人员担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会实施毁灭证据、干扰证人作证、再次犯罪等行为,为了办案的便利性和避免承担风险,往往更倾向于采取羁押措施,而不愿积极适用取保候审。而且,目前缺乏有效的取保候审监督机制。被取保候审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是否遵守规定,主要依赖于保证人的监督和司法机关的不定期检查,但保证人往往缺乏监督的积极性和有效手段,司法机关的监督也难以做到全面和及时,这就容易导致被取保候审人违反规定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取保候审制度的实施效果。 从社会环境方面来说,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动态监管体系。在一些地区,人口流动频繁,信息共享不畅,司法机关难以对被取保候审人进行有效的管控和追踪。一旦被取保候审人违反规定逃脱,追捕难度较大。此外,社会公众对取保候审制度的认识存在偏差,部分人认为取保候审就是“放虎归山”,这种观念也给司法机关适用取保候审制度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压力,影响了该制度的正常实施。 综上所述,取保候审制度缺陷的原因是立法、司法实践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完善取保候审制度,需要从细化法律规定、转变司法观念、加强监督管理和改善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入手。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