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有什么关系?


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都是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们之间关系密切,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从概念上来说,社会工作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职业活动。而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它们存在诸多联系。首先,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二者都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福祉、维护社会稳定。比如,当一些困难家庭面临生活危机时,社会保障制度会为他们提供经济上的援助,如最低生活保障金,让他们能维持基本生活;社会工作者则会深入这些家庭,了解具体需求,提供心理支持、就业指导等个性化服务,帮助他们提升生活能力,重新融入社会。 其次,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社会保障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而社会工作则侧重于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支持,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例如,对于残疾人,社会保障会给予相应的补贴和福利,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社会工作者则会为他们提供康复训练、职业培训、心理辅导等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就业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是社会保障领域的重要法律,它规定了社会保险的种类、参保范围、待遇标准等内容,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而社会工作虽然没有专门的综合性法律,但有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文件和行业规范,如《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对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二者也存在一些区别。在实施主体方面,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通过制定政策和建立制度来实施;社会工作的实施主体则更加多元化,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等。在方法和手段上,社会保障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如发放补贴、税收优惠等;社会工作则主要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 总之,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为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福祉发挥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