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事故调解有哪些知识?


道路交通事故调解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等相关机构,依据法律法规,组织事故双方当事人就事故赔偿等问题进行协商解决的过程。下面为你详细介绍相关知识。 首先是调解的适用范围。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有争议,各方当事人一致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的,应当在收到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维持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复核结论之日起十日内,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一般来说,适用于未造成人员死亡,受伤轻微,且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交通事故等情况。如果涉及刑事犯罪,如交通肇事罪等,则不适用调解程序。 调解的流程方面,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受理调解申请后,会确定调解的时间、地点,并于调解时间三日前通知当事人。调解时,交通警察会介绍交通事故的基本情况,宣读交通事故认定书,分析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并对当事人进行教育。然后根据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的事实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确定当事人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计算损害赔偿的数额,确定各方当事人分担的比例。赔偿的项目通常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等。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制作调解书,由各方当事人签名,分别送达各方当事人。 在调解过程中,当事人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一方面,要保持理性和冷静,客观地陈述事实和表达自己的诉求。另一方面,要对赔偿项目和金额有清晰的了解,避免自身权益受损。同时,要注意调解协议的条款,确保其明确、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如果在调解过程中发现对方有隐瞒事实等不诚信行为,或者对调解结果不满意,当事人也有相应的救济途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纠纷。 总之,道路交通事故调解是一种解决纠纷的有效方式,但当事人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流程,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