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合同中经济赔偿金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经济赔偿金是在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的赔偿费用,它是对劳动者的一种保护。以下为您详细介绍我国劳动合同中经济赔偿金的适用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这里明确了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需要支付经济赔偿金的总体原则。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具体的适用情形如下:第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因为这些劳动者的健康可能受到职业危害影响,在未确定健康状况时,用人单位不能随意解除合同。例如,在化工企业工作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员工,若未进行离岗前检查,单位就不能解除合同,否则需支付经济赔偿金。 第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职业病和工伤是因工作原因导致的,劳动者为单位付出了健康代价,用人单位不能因此抛弃劳动者。比如,建筑工人在工作中受伤致残,单位不能解除与他的劳动合同,否则要承担支付经济赔偿金的责任。 第三,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女职工在这些特殊时期,身体和生活都需要特殊照顾,用人单位应给予相应的保障。例如,女员工怀孕后,单位不能以各种理由解除劳动合同,否则要支付经济赔偿金。 第四,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这类员工为单位长期服务,临近退休,再就业难度较大,用人单位不能随意解除合同。比如,一位员工在单位工作了18年,还有3年就退休了,单位不能辞退他,否则需支付经济赔偿金。 第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这是一个兜底条款,以涵盖可能出现的其他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情况。总之,经济赔偿金是对用人单位违法行为的一种制裁,也是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当用人单位出现上述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情况时,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经济赔偿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