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后非故意偷盗会怎么判?


在法律中,对于醉酒后非故意实施的偷盗行为的判定和处罚,需要综合多方面情况来看。首先,从刑法理论上来说,醉酒分为生理性醉酒和病理性醉酒。生理性醉酒是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普通醉酒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只是有所减弱,但并未完全丧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第四款规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也就是说,生理性醉酒者实施的犯罪行为,不能以醉酒为理由而免除刑事责任。 对于偷盗行为,在刑法上主要涉及盗窃罪。盗窃罪的构成通常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如果在醉酒状态下,虽然当事人声称不是故意偷盗,但只要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依然可能会被认定为犯罪。例如,即使醉酒时意识不清,但事实上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且达到了当地关于盗窃罪的立案标准,就可能会面临刑事处罚。 而病理性醉酒则不同,它属于精神病的一种。如果是病理性醉酒者在发病状态下实施了所谓的“偷盗”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不过,这需要经过严格的医学鉴定和法定程序来确定。 如果被认定为构成盗窃罪,具体的量刑会根据盗窃财物的价值、犯罪情节等因素来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所以,醉酒后非故意偷盗的情况比较复杂,要结合具体的醉酒类型、案件事实等多方面因素,依据法律规定来判定和量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