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是诈骗但实际是敲诈该怎么判刑?
我本来是想通过欺骗手段让对方给我钱,结果实施过程中更像是敲诈的方式。我现在特别担心会受到法律制裁,想知道在这种主观是诈骗但实际是敲诈的情况下,法律会怎么给我判刑呢?
展开


在法律层面,诈骗罪和敲诈勒索罪是两个不同的罪名,它们的定罪和量刑依据有所不同。下面分别为你解释这两个罪名,以及遇到主观是诈骗实际是敲诈这种情况时法律如何判定。 诈骗罪,简单来说,就是犯罪人通过欺骗的方法,让被害人产生错误的认识,然后被害人基于这个错误认识把自己的财物交给犯罪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敲诈勒索罪,是指犯罪人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财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当出现主观是诈骗但实际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的情况时,法院通常会根据犯罪行为的实际情况和证据来判断。也就是说,不会仅仅依据犯罪人的主观想法来定罪,而是着重看犯罪人具体实施了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符合哪个罪名的构成要件。如果行为更符合敲诈勒索罪的特征,就会按照敲诈勒索罪来定罪量刑。因为法律更关注的是行为对社会和被害人造成的实际危害。所以,具体的判刑结果要综合多方面因素,由法院根据实际案情来判定。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