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流程有哪些步骤?


立案是指司法机关对犯罪、民事纠纷、行政争议等案件决定作为诉讼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在我国,不同类型的案件(刑事、民事、行政)立案流程有所不同,下面分别为你介绍。 首先是民事案件的立案流程。第一步是准备立案材料,通常需要起诉状、身份证明材料(如身份证)以及与案件相关的证据材料等。起诉状要写清楚原告和被告的基本信息、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等内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第二步是前往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窗口提交材料。法院会对材料进行审查,如果材料齐全、符合立案条件,法院会予以受理,并出具受理通知书;如果材料不齐全,法院会告知需要补充的材料。第三步是缴纳诉讼费用。根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规定,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应当按照规定交纳案件受理费等诉讼费用。缴纳费用后,立案程序基本完成。 接着是刑事案件的立案流程。一般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进行审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如果决定立案,公安机关会开展侦查工作,收集证据等。 最后是行政案件的立案流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起诉时需要向法院提交起诉状、身份证明、证明行政行为存在以及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等相关材料。法院同样会对材料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立案。根据该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