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拆迁的背后有哪些陷阱?


协议拆迁是指拆迁方与被拆迁人通过协商达成拆迁协议,从而完成拆迁的一种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强调双方的自愿和协商,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一些陷阱,需要被拆迁人特别警惕。 首先,拆迁方可能会利用被拆迁人对法律法规的不了解,在拆迁协议中设置一些不合理的条款。例如,在补偿方面,可能会压低补偿标准。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房屋征收补偿应当公平合理,包括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因征收房屋造成的搬迁和临时安置的补偿等。但有些拆迁方可能会以各种理由,如房屋年代久远、面积计算方式不同等,降低被拆迁人的补偿金额。 其次,拆迁协议的内容可能不明确。一些重要的事项,如拆迁的时间、过渡安置的方式和期限、违约责任等,如果在协议中没有清晰的表述,日后可能会引发纠纷。比如,拆迁方没有明确约定过渡安置的期限,导致被拆迁人长期处于过渡状态,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再者,拆迁方可能存在欺诈行为。他们可能会夸大拆迁后的好处,如承诺建设高品质的回迁房、完善的配套设施等,但实际情况却与承诺不符。被拆迁人在签订协议前,应仔细核实拆迁方的相关信息和承诺的真实性。 另外,拆迁协议的签订程序可能不规范。有的拆迁方可能会采取胁迫、诱骗等手段,迫使被拆迁人签订协议。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最后,被拆迁人还可能面临拆迁方不履行协议的风险。如果拆迁方在签订协议后,不按照协议约定的时间和方式支付补偿款、交付回迁房等,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将受到损害。此时,被拆迁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要求拆迁方承担违约责任。 总之,在面对协议拆迁时,被拆迁人要保持警惕,仔细审查拆迁协议的内容,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对协议内容有疑问,应及时咨询专业的律师,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