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是由什么决定的?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的产生和内容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首先,经济基础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宪法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反映并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例如,我国宪法规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来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表明宪法要保障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发展。 其次,政治因素也至关重要。政治因素包括国家的政治体制、阶级力量对比等。不同的政治体制会影响宪法的内容和形式。在民主国家,宪法通常会强调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而在不同阶级力量对比情况下,宪法也会体现出不同阶级的利益诉求。比如,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宪法就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规定了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再者,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对宪法也有重要影响。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会塑造其国民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念,这些都会在宪法中有所体现。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强调集体主义、和谐共生等价值观念,宪法在制定和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这些优秀的文化元素。同时,历史上的政治事件、革命等也会推动宪法的变革和发展。例如,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意愿制定了第一部宪法,之后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又对宪法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 此外,国际环境也会对宪法产生一定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国际社会的一些普遍原则和理念也会被吸收到宪法中。例如,人权保障等理念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我国宪法也在不断加强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