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身出户指的是什么?


净身出户是指在夫妻双方决定离婚时,婚姻的一方要求另一方退出婚姻时不得到任何共同财产。通俗来讲,就是离婚时一方得放弃所有夫妻共同财产,只带着自己的身体离开 。 需要注意的是,“净身出户”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我国《民法典》中没有直接相关规定。 不过在现实和司法实践中存在这种情况。如果是协议离婚,一方自愿答应净身出户,法律通常不干涉。这是因为在不违背法律和公序良俗的情况下,民事主体可以自主处分个人财产和人身权益,体现了意思自由原则。比如一方为了尽快离婚,愿意主动放弃个人婚后共同财产部分,这种约定会得到法律支持。 在诉讼离婚里,若男女双方签署协议,以其他权益作交换条件,约定一方净身出户,只要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也会被视为具有法律效力;或者在法庭调解过程中,一方自动放弃分割财产的权利主张,也有可能净身出户。 另外,若一方存在法定过错行为,如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有其他重大过错等,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在财产分割时,法院可能会判决过错方少分财产,但不一定会让其净身出户。 相关法律依据有《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 相关概念: 意思自由:是私法自治的体现,指私法主体有权依自己意志实施私法行为,他人不得干预,私法主体仅对基于自由表达的真实意思而实施的私法行为负责。在离婚财产分配中,体现为在不违背法律和公序良俗时,民事主体可自主处分个人财产和人身权益。 公序良俗:指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公共秩序,是指社会的一般利益;善良风俗,是指社会的一般道德观念。民事法律行为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否则无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