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冻结是怎么回事?


司法冻结是指司法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涉案当事人的银行账户、证券账户、房产等财产进行限制,使其不能随意进行交易或转移的一种强制措施。简单来说,就是司法机关为了保证案件的顺利办理,防止当事人转移财产,暂时把当事人的一部分财产“锁起来”。 司法冻结通常是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发生的。首先是在民事诉讼中,当一方当事人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时,法院为了确保将来的判决能够得到执行,会根据申请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财产进行冻结。比如,甲起诉乙要求偿还借款,甲担心乙在诉讼期间转移财产,就可以向法院申请对乙的银行账户进行冻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 其次是在刑事诉讼中,司法机关为了侦查犯罪、追缴赃款赃物等目的,也会对犯罪嫌疑人的财产进行冻结。例如,在查处经济犯罪案件时,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转移非法所得,公安机关可以对其相关的银行账户进行冻结。这是依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二百三十九条,需要冻结犯罪嫌疑人财产的,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协助冻结财产通知书,明确冻结财产的账户名称、账户号码、冻结数额、冻结期限、冻结范围以及是否及于孳息等事项,通知金融机构等单位协助办理。 最后,在执行程序中,如果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法院有权对其财产进行冻结。比如,法院判决丙向丁支付赔偿金,丙拒不支付,丁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后,法院就可以冻结丙的银行账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一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