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所称月工资是指什么?


在《劳动合同法》的范畴内,月工资有着明确的界定。简单来说,它是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接下来,让我们详细地探讨一下这个概念。首先,这里的月工资不仅仅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基本工资。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涵盖了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计时工资就是按照工作时间来计算报酬,比如每小时多少钱;计件工资则是根据完成的工作量来计算,完成一件产品给多少钱。奖金是对劳动者工作表现的额外奖励,津贴是对特殊工作环境等的补偿,补贴则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生活等给予的补助。这些都属于月工资的组成部分。《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劳动者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这一规定为月工资的计算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举例来说,如果一位劳动者在过去十二个月里,每月基本工资是3000元,还有平均每月500元的奖金、300元的津贴和200元的补贴,那么他这十二个月的月工资就是4000元。若该劳动者工作不满十二个月,比如只工作了6个月,就将这6个月的工资总和相加后除以6来计算平均月工资。此外,如果劳动者的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那么在计算经济补偿等情况时,就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来确定月工资。总之,准确理解《劳动合同法》所称的月工资概念,对于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至关重要。无论是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还是在面临劳动合同解除、终止等情况时,劳动者都应该清楚自己的月工资构成,以便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依据法律规定争取应有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