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的是什么?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统计指标,它反映了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水平。通俗来讲,就是居民家庭在拿到全部的收入之后,把那些必须要交的税、要扣除的费用去掉,剩下的这部分钱就是可以自己随意支配的,再把这部分钱平均到每个居民头上,就得到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类是工资性收入,这就是我们通过上班工作,从单位拿到的工资、奖金、津贴,还有加班补贴等等。比如说,小李每个月工资到手 5000 元,这 5000 元就属于工资性收入。第二类是经营净收入,如果你自己做生意、开小店,扣除了成本、费用和税金之后赚的钱,就属于经营净收入。例如,小张开了一家小超市,一个月的营业额是 20000 元,扣除进货成本、房租、水电费等 15000 元,那么他这个月的经营净收入就是 5000 元。 第三类是财产净收入,这是居民通过自己拥有的财产获得的收入,像把房子租出去收的租金,把钱存银行得到的利息,买股票赚的钱等等。比如,小王把自己的一套房子租出去,每个月收租金 2000 元,这 2000 元就是财产净收入。第四类是转移净收入,这是居民从政府、单位或者其他人那里得到的转移性收入,扣除了自己转出去的支出之后剩下的部分。常见的转移性收入有养老金、社会救济金、保险赔偿、亲友之间的赠送等等。 在法律和实际生活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很多重要作用。在法律层面,在一些涉及到人身损害赔偿的案件中,会根据当地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计算赔偿金额。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侵权责任的规定,在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或者死亡的赔偿数额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一个重要的计算依据。在实际生活中,它能让政府了解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从而制定出更合理的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也能帮助企业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力,做出更合适的生产和销售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