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什么可以保障法律?


要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和执行,需要坚持多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同时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法治建设指明方向,确保法治建设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发展战略。这就好比一支军队需要有一个英明的统帅来指挥作战一样,党就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其次,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法律的制定要反映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法治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人民群众成为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例如,在立法过程中通过广泛征求民意,让法律更贴合人民的需求;在司法过程中,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司法公正。 再者,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适用法律上都要一视同仁。只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确保法律得到普遍遵守和执行。 另外,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例如,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宣传道德规范,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同时,法律的实施也有助于弘扬道德风尚,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最后,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法治建设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我们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绝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