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目标现有的观点有哪些?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在特定环境中,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也是评价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以下是一些现有常见观点: 利润最大化:假定企业财务管理以实现利润最大为目标。从渊源看,来自亚当·斯密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理论。优点是利润代表新创造财富,企业利润越大,社会财富也增大;能促使企业加强管理、合理配置资源。像一家制造企业通过改进技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就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但它存在不足,比如没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10年前的100万利润和现在的100万利润价值不同;没反映利润与投入资本比例关系,同样100万利润,投入100万资本和投入1000万资本效果不同;还可能导致企业短期行为,为追求短期利润忽视长期发展。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虽未直接规定企业财务管理要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追求利润是一种常见行为,受市场规律约束 。 股东财富最大化:指企业财务管理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在上市公司中,股东财富由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决定,股票数量一定时,股价最高股东财富最大。该目标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风险影响股价;也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一定程度克服了短期行为。比如一家上市公司股价不断上升,股东财富增加。不过它只适合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难以衡量;且只重视股东利益,忽视了债权人、职工等利益。这在一些上市公司治理规定中有体现,强调要平衡各方面利益。 企业价值最大化:通过合理经营,采取最优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该目标强调风险与报酬均衡,创造与股东的利益协调关系,关心职工利益、债权人关系、客户利益等。例如企业注重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获得长期稳定发展,提升企业价值。然而它可控性差,股票受多种因素影响,非上市公司评估企业价值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 净现值最大化:主要关注资本在企业内部的有效分配,以及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认为如果一个企业所有各投资项目的净现值最大,企业的净收益就会最大,资本才能真正得以最大化增值。但在实际操作中,准确计算净现值并保证各项目达到最优配置存在一定难度。 企业资本可持续有效增值: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这是企业理财目标的理性选择,可通过一系列财务指标体系来体现,通过指标分析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判断是否达到财务管理目标。这一观点强调企业资本增值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注重企业长期稳定的资本运作。 相关概念: 净现值:是指一个项目预期实现的现金流入的现值与实施该项计划的现金支出的现值的差额。简单说,就是把未来的现金流量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算到现在的价值,再减去初始投资成本,反映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 企业价值:是该企业预期自由现金流量以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贴现率折现的现值,它与企业的财务决策密切相关,体现了企业整体的市场价值和长期发展潜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