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院民诉解释全文内容是什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2022年修正)对民事诉讼的诸多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 首先在管辖方面,明确了各类案件的管辖法院。比如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这是专属管辖的一种。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以及本解释相关规定,这样的管辖确定方式有助于明确法院的受理范围,避免管辖权的争议,保障诉讼能够顺利进行。 在诉讼参加人部分,规定了当事人的资格和诉讼权利义务。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由他的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法定代理人之间互相推诿代理责任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为诉讼。这一规定确保了无诉讼行为能力人在诉讼中能有合适的代理人维护其权益,体现了法律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证据方面,对证据的种类、举证责任等进行了细化。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物证应当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品、照片、副本、节录本。这些规定有助于保证在诉讼中证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使得法院能够根据可靠的证据作出公正的判决。 期间和送达部分,规定了诉讼期间的计算和送达的方式。期间包括法定期间和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间。期间以时、日、月、年计算。期间开始的时和日,不计算在期间内。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这些规定保障了诉讼程序能够按照法定的时间和方式进行,确保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能够得到及时行使。 调解部分,鼓励在民事诉讼中进行调解。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调解制度有助于快速、和平地解决纠纷,减轻当事人的诉累。 审判程序上,对一审、二审、再审等程序都有详细规定。一审普通程序中,规定了起诉的条件、受理的程序、审理的步骤等。二审程序则是对一审判决不服的当事人提供的救济途径。再审程序是对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时的纠错程序。这些程序的规定保证了民事诉讼能够有序进行,维护了司法的公正和权威。 执行程序部分,明确了执行的依据、执行的措施等。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执行措施包括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等,保障了生效法律文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