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审一直不判一般是什么结果?


在司法程序中,二审是当事人对一审判决不服而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后进行的再次审理。二审一直不判可能有多种情况和结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二审的审限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人民法院审理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终审裁定。而在刑事诉讼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受理上诉、抗诉案件,应当在二个月以内审结。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延长二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最高人民法院受理上诉、抗诉案件的审理期限,由最高人民法院决定。 二审一直不判可能的结果如下:从有利于当事人的方面来看,可能是法院在仔细审查案件的证据和事实,以确保作出最公正的判决。例如,在一些复杂的民事合同纠纷案件中,涉及大量的证据和法律适用问题,法院需要时间去理清各个环节,这种情况下的延迟可能最终会带来更合理、公正的判决结果,可能会支持上诉人的诉求,撤销或改判一审判决。 从不利的方面考虑,可能是案件存在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而法院倾向于维持原判。法院需要时间来进一步论证维持原判的合理性,寻找更充分的法律依据。不过,这种推测并不绝对,最终还是要以法院的判决为准。 如果二审超过了法定的审限还未判决,当事人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进行询问。比如,可以联系二审法院的承办法官或者书记员,了解案件的进展情况。他们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答复,告知当事人是因为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限,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延迟。这样能让当事人及时了解案件动态,减少不必要的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