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购金额过大是否会追究刑事责任?


代购金额过大是否会追究刑事责任,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相关的法律概念。“代购”本质上是一种商业行为,正常情况下,通过合法途径进行的代购属于民事交易范畴。但如果涉及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偷逃应纳税款、逃避国家有关进出境的禁止性或者限制性管理,就可能构成走私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走私本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三百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货物、物品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一)走私货物、物品偷逃应缴税额较大或者一年内曾因走私被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后又走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逃应缴税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二)走私货物、物品偷逃应缴税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逃应缴税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三)走私货物、物品偷逃应缴税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偷逃应缴税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对于代购来说,如果代购人故意隐瞒、虚报商品数量、价格等信息,或者将代购商品化整为零,以个人物品名义申报进境,从而偷逃应缴税额达到一定标准,就可能被认定为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偷逃应缴税额在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偷逃应缴税额较大”;偷逃应缴税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五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偷逃应缴税额巨大”;偷逃应缴税额在二百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偷逃应缴税额特别巨大”。 然而,如果代购人按照规定如实申报商品信息,缴纳了相应的税款,即使代购金额较大,也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此外,如果代购人是偶尔帮忙购买,并非以营利为目的,且商品数量在合理自用范围内,一般也不会被认定为走私行为。总之,代购金额过大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刑事责任,关键在于是否存在违反海关法规、偷逃税款等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