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政处罚的执行,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我对行政处罚执行方面的知识不太清楚。最近看到一些关于行政处罚执行的说法,但不确定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想了解一下在行政处罚执行里,一般会有哪些错误说法,依据法律该如何判断这些说法的正误。
展开


行政处罚的执行,指的是行政机关或者人民法院,将生效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的内容付诸实施的行为。以下为你详细介绍行政处罚执行中的常见错误说法以及对应的正确法律依据和解释。 错误说法一: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行政机关只能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加处罚款的数额不得超出罚款的数额;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依法处理或者将冻结的存款、汇款划拨抵缴罚款;根据法律规定,采取其他行政强制执行方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所以,行政机关自身也有多种强制执行的手段,并非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错误说法二:在行政处罚执行过程中,行政机关可以随意改变执行方式和期限。实际上,行政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要求执行行政处罚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相关法律,行政处罚决定一旦作出,就具有确定力和执行力。如果需要变更执行方式和期限,必须有法定的理由和经过法定的程序。例如,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的,经当事人申请和行政机关批准,可以暂缓或者分期缴纳。 错误说法三:行政处罚执行完毕后,行政机关无需保存相关记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处罚的档案管理制度,对行政处罚的立案、调查取证、审查决定、送达执行等全过程进行记录,并妥善保存。这些记录不仅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重要体现,也为可能出现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提供证据支持。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