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经费结余借方余额是为什么?

我在处理单位财务账目的时候,发现经费结余出现了借方余额。我不太清楚这种情况是怎么产生的,也不知道正不正常。我想了解一下,从法律和财务规定的角度来看,经费结余出现借方余额的原因有哪些?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了?
展开 view-more
  • #经费结余
  • #借方余额
  • #预算编制
  • #支出控制
  • #预算法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经费结余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年度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借方余额通常反映着经费的超支情况。下面为您详细解释可能导致经费结余出现借方余额的原因。 从预算执行的角度来看,有可能是预算编制不够准确。预算编制是对单位未来经费收支的一个预先规划,如果在编制预算时,对各项收入估计过高,或者对各项支出估计过低,就容易导致实际执行过程中支出超过了收入,从而使经费结余出现借方余额。比如,单位预计某一项业务收入能达到100万元,但实际只收到了80万元;而预计的某项业务支出是50万元,实际却花了70万元,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超支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相关规定,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经批准的预算执行,并且要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管理,合理安排支出。如果预算编制不合理,导致执行过程中出现超支,这显然是不符合预算法要求的。 另外,经费支出控制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和标准进行支出,随意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就会造成经费的浪费和超支。例如,一些单位在公务接待方面,没有严格执行相关的接待标准,超规格接待,从而增加了不必要的费用支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明确要求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各项经费支出管理制度,加强对支出的审核和控制,确保支出的合理性和合规性。如果单位在这方面管理不善,就容易导致经费结余出现借方余额。 还有可能是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比如,市场价格波动、政策调整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单位的经费收支情况与预算安排不一致。以市场价格波动为例,如果单位在年初编制预算时,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预计了某项物资的采购成本,但在实际采购时,物价上涨,导致采购成本大幅增加,而收入又没有相应增加,就会出现经费超支的情况。虽然这种外部因素是不可预见的,但单位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预算,尽量减少超支的影响。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