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后继续上班,以后离职有赔偿吗?


工伤认定后继续上班,以后离职是有可能获得赔偿的。下面为您详细分析: 首先,我们要了解几个关键的法律概念。工伤,简单来说,就是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因为工作原因受到的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而工伤赔偿是指劳动者因工伤所应获得的经济补偿,用于弥补因工伤带来的身体伤害、经济损失等。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工伤赔偿通常包括多个项目。如果工伤被认定,且劳动能力经鉴定达到一定伤残等级,在离职时会涉及到一些重要的赔偿项目。 其一,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这是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一笔费用。当工伤职工离职时,由于其后续可能还需要进行工伤相关的医疗康复等,这笔补助金就是为了保障职工在离开单位后,依然有一定的资金用于后续的医疗支出。具体的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如,在某些地区,根据伤残等级的不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的金额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伤残等级越高,补助金的数额也就越高。 其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这笔费用是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职工离职后,重新就业可能会因为之前的工伤而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身体的某些功能受限可能无法从事一些原本能做的工作。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就是为了弥补职工在就业方面可能遭受的损失。同样,其具体标准也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不过,要获得这些赔偿是有前提条件的。首先,工伤认定必须是有效的,也就是说,职工所受的伤害确实是在工作过程中因工作原因导致的,并且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了工伤认定。其次,一般需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确定伤残等级。只有确定了伤残等级,才能按照相应的标准来计算赔偿金额。 如果用人单位没有依法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那么原本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等费用,就将由用人单位来承担。在这种情况下,职工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协商、申请劳动仲裁或者提起诉讼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工伤认定后继续上班,以后离职是否有赔偿以及赔偿的具体数额,要根据工伤认定情况、劳动能力鉴定结果以及当地的相关规定等来确定。职工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应当了解自己的权益,通过合法途径来争取应得的赔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