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况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 #交通肇事
  • #肇事逃逸
  • #法律责任
  • #交通事故
  • #法律规定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法律公园特别推荐律师
立即咨询
导读: 交通肇事逃逸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关乎事故责任认定与法律惩处。本文将详细解析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多种情况,引用相关法律条文,结合实际案例说明,并提供实用法律建议,助您明晰相关法律知识。

交通肇事逃逸是一个在交通事故处理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事故责任的认定,还涉及到法律的惩处。以下将详细介绍哪些情况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法律条文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具体情况

  • 明知发生交通事故,直接驾车或弃车逃离现场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逃逸情形。例如,在一个十字路口,甲驾驶汽车与乙驾驶的摩托车发生碰撞,甲明知发生了碰撞事故,却因为害怕承担责任,直接驾车逃离现场。这种情况下,甲的行为就构成了交通肇事逃逸。
  • 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 即使当事人主观上认为自己没有责任,也不能擅自离开现场,而应该等待交警等相关部门进行责任认定。例如,丙在行驶过程中与丁的车辆发生轻微擦碰,丙认为是丁的过错导致的事故,自己没有责任,于是没有停车处理,直接驾车离开。但实际上,事故责任需要由相关部门根据现场情况、证据等来确定,丙擅自离开的行为也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 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却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 例如,戊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后,拨打了报警电话,但在交警未到达现场前,戊因害怕被查出酒驾,弃车离开现场,之后又返回。这种行为同样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因为其主观上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
  • 虽然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 把伤者送到医院救治是一种应尽的义务,但如果不报案且无故离开,也可能构成逃逸。比如,己驾车撞伤行人后,将行人送到医院进行治疗,但之后既没有向交警报案,也没有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就无故离开了医院。这种行为会导致后续事故处理困难,也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 虽然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 例如,庚驾车发生事故致他人受伤,将伤者送到医院后,为了逃避责任,给伤者家属留下了虚假的姓名、地址和联系方式,然后离开医院。这种行为明显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意图,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 在接受调查期间逃匿 在交警等相关部门对交通事故进行调查时,当事人如果逃匿,也构成交通肇事逃逸。例如,辛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最初配合交警调查,但在调查过程中,因担心承担较重的责任,偷偷逃离调查现场。

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要件分析

  • 主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逃逸行为人的主观心态是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发生了交通事故,并且知道自己要被追究责任而逃跑。
  • 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实施了逃离现场、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离开医院不报案等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

法律建议

  • 发生交通事故后要立即停车: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停车后,要开启危险警示灯,设置警示标志,避免造成二次事故。
  • 积极抢救伤者:如果有人员受伤,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尽自己所能对伤者进行救治。
  • 及时报警并保护现场:要第一时间拨打报警电话,向交警如实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经过等情况。同时,要保护好现场,等待交警前来处理。不要擅自破坏现场或者移动事故车辆,除非是为了抢救伤者等特殊情况。
  • 不要逃避责任:要积极配合交警等相关部门的调查,如实提供自己的身份信息、联系方式等,不要心存侥幸心理,试图逃避责任。如果确实对事故责任存在异议,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解决。
查看更多view-more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laywer-tag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法律公园特别推荐律师
立即咨询
qr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